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舆论监督 >

花钱买“国际大奖”算哪门子培训?

日期:2018-08-04 10:00:50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量:

  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去年6月底,汪先生的孩子在街头玩耍时被一名“星探”看中了。而家长也被这家北京童星培训机构承诺的“国际顶级大赛并拿金奖”吸引了,双方签下了近24万元的合同。不料今年年初,汪先生赶到美国参加所谓的“纽约少儿国际时装周”后发现,只有国内来的30多个中国孩子参加,想获奖还得额外支付5万到15万不等的“买奖费”……

  事实上,要识破这一打着国际招牌的骗局并不难。如此拙劣的骗局都能够引得部分家长上钩,只能说当前社会对于孩子的过度投入与功利化倾向,已呈现非理性状态。比如,早在几年前,就有媒体报道,在暑期,不少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类培训班,像3岁幼童CEO气质培训班、儿童皇家马术、儿童高尔夫暑期夏令营等,学费也都是动辄数万元。一些家庭即便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持这种高投入,但面对较普遍的风气,也往往难免不“创造条件”跟进,形成了一种社会性绑架。

  不可否认,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更多的资源,这并非不能理解。但这种投入也要讲究度,并非越多越好,并不是一味让孩子接受“高大上”的培训,就一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一方面,暑期本是孩子放松身心的时间,如果把孩子完全交给各类培训班,很有可能是花钱为孩子买“罪”受,效果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家长对于课外培训班的非理性热捧,也有可能削弱治理效果。同时,亦会进一步助推整个社会的“教育竞赛”和抢跑思维。

  当然,监管部门更要加大针对性的治理规范力度。特别是在暑假期间,更要防止一些培训机构浑水摸鱼、乘虚而入。此前还有媒体曝光了当前一些所谓的国际游学项目,也存在严重的不规范之处。对此类规范程度不高、效果可疑的培训项目,监管部门有必要从源头收紧“入市”门槛,避免造成对家长的误导。

  美国文化批评学家保罗·福塞尔在他的名著《恶俗》中,曾谈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普遍富裕起来的中产家庭,也曾在孩子的教育培训上“费尽心思”,甚至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浮夸式的比拼和炫耀。我们当前所盛行的“天价培训”,也与此有一定的相似性。它所提出来的一个现实命题是,当社会在物质上整体富裕起来,我们的教育观念该如何实现同步的“现代化”,或者说,物质的丰裕该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不仅仅是大而不当追求看似“高大上”的培训与“砸钱”?对此,从家长到教育部门,或都有必要深思。(作者朱昌俊,系媒体评论员)

实习编辑:祁涛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