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风采 >

一条龙产业扶贫的陕西高校力量

日期:2018-11-12 10:51:3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浏览量:

  陕西是高等教育大省,智力资源密集、培训体系完备、技术储备丰富,在脱贫攻坚中的人才、智力优势尤其明显。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利剑?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和指导下,陕西省教育厅总体谋划,将高校产业扶贫作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措施落地的有力抓手。在实践过程中,陕西高校逐渐探索出了因地制宜布产业、精准培训兴产业、科研助力优产业和拓宽销路强产业的一条龙产业扶贫路径,切实提高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日益增强。

  因地制宜布产业 远近高低各不同

  10月19日,在咸阳师范学院扶贫点旬邑县马栏镇前义阳村,记者看到,500亩丹参长势喜人,“在霜降前后可全部收割,预计亩产300公斤,按现时市场价每亩可实现纯利润2000元,总收入大概60万左右。”前义阳村村委会主任肖德峰说,“41户贫困户加入村上文冠百味花海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人均有5000元的收入。”

  前义阳村三面环沟,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6户201人。咸阳师院几番探索后,决定谋划适宜产业作为脱贫致富路径,特邀陕西中药材首席专家梁宗锁教授开展实地调研,梁教授提议在该村开展大面积种植文冠果树和中药材丹参项目。

\

咸阳师院帮扶的旬邑县马栏镇前义阳村丹参种植基地长势喜人

  为贫困地区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咸阳师院并非个例,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陕西中医药大学白吉庆教授介绍,这些年,陕西中医药大学扶贫专家的足迹遍布全省,通过开展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和技术帮扶,为子洲县黄芪建立质量标准确保了其优质优价,平均高出市场价50%;为永寿县建设了丹参种植基地,广泛辐射到渭北地区;为太白县发展太白贝母建立了种苗繁育基地;为佳县红枣找到差异化和综合利用的发展路子;为洛南县建立了连翘种子、种苗繁育技术体系,成为全国连翘种苗繁育基地。

  陕西高校谋划产业时还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统筹考虑。商南县青山镇花园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长安大学驻村帮扶以来,选派专家团队,以青山镇文碧峰、邵雍书院等人文自然景观为背景,编制修订“花园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规划以文化与旅游融合、农业与旅游融合为突破,形成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

长安大学设计的商南县青山镇花园村振兴规划图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但受科技、人才等的掣肘,贫困地区不能很好地找到好的发展路子。陕西省内高校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可充分弥补贫困地区这个短板,积极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陕西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精准培训兴产业 撸起袖子加油干

  “榆林职院组织的会计、乡村医生、学前教育、畜牧兽医以及园艺五个培训班,正是为我们吴堡县特色产业发展所需人才量身打造的。”吴堡县县委书记王华说。

\

  榆职院朱砚沉老师带领贫困户在榆林农业学校示范品种园铺设滴灌系统

  特色产业扶贫培训是陕西省教育扶贫的一项创新举措,很好地解决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陕西省教育厅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运用系统化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了《陕西特色产业高校扶贫培训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主要围绕农林果畜、机械制造、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多个产业,组织高校开发特色产业培训项目,出资、出人、出力,免费培训,提升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

  将提高参训人员的技术技能作为培训主要目的,强化针对性,指导高校研制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方案。培训工作坚持三个“实”,即“实用、实际、实效”。

\

陕西中医药大学博士团指导种植中药材

\

  西农大园艺学院蔡宇良教授在合阳县金峪镇方寨村指导大樱桃夏季修剪

  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等34所高校,首批在陕西省山阳县等11个深度贫困县区建立省级农民培训基地55个,主要目的是以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着力提升当地农民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及文化素质为落脚点,大力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2017年至今,全省累计培训47000余人次。

  科研助力优产业 借力凌空正当时

  产业扶贫过程中,陕西各高校纷纷与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在各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将基地建设、科技成果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助力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品牌产业,进一步促进扶贫地区经济提质增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派222名科教人员担任省内52个国定贫困县区“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200余名专家参与国家和陕西省28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服务,在省内国定贫困县、秦巴山区等扶贫片区等布局建设示范推广基地,实现了省内52个国定贫困县区农业科技服务的全覆盖。

  “商洛学院科技特派员吕玉卓协助我们企业完成了6项技术革新,每年为企业增收50余万元,基本完成了对企业传统产业模式的升级改造,探索出一条“龙头企业+科研+合作社+贫困户”的创新发展模式,1200余名贫困人员在公司就业,其中400余人脱贫致富。”陕西未来绿色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刘宴辅说。

  如何在产业扶贫中培育品牌,通过品牌的加持获得更多附加值,是高校科研优化产业的着力点。西安理工大研究团队计划将略阳独有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乌鸡与全国地存数量之首的杜仲有机结合,推出更优质的“略阳杜仲乌鸡”产品。安康市被誉为“中国硒谷”,西北大学与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共建“富硒资源开发联合实验室”,旨在开发高值化富硒产品,进一步提升“中国硒谷”地域品牌知名度。

\

略阳县万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的乌鸡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高校学子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践行者。商洛学院兴农之光智能控制系统项目团队依靠研究成果,提高了柞水木耳的产量和品质。2017年实现2800万袋种植规模,产值达9千万元,带动8个贫困村脱贫。目前,团队已与柞水县科技局达成落地协议,依据2018年柞水木耳产业“1153”工程计算,木耳增产利润达3000万元,带动近1万人脱贫致富,新增600个就业岗位。该项目获得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省级复赛金奖。暑假期间,陕西高校共派出1500多支队伍、1.7万名师生,奔赴全省所有贫困县和绝大多数贫困村,开展电商讲座等,在三秦大地上释放着火热的青春。

  拓宽销路强产业 稻花香里说丰年

  没有销售就无从谈及扶贫产业的壮大,更无从谈及贫困地区是否能够稳定脱贫和长久致富。近几年,在陕西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等的强力帮扶下,产业扶贫中种养殖产业成效尤为显著,扶贫企业、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出了大量的绿色农产品。不过因交通、经验等主客观原因造成优质产品“藏在深闺人末知”。陕西省教育厅和各高校铆足功夫拓宽销售市场,整好产业链上这关键一环。

  10月15日,陕西“优质农产品进高校直通车”扶贫正式启动。当日陕西省103所高校与帮扶县区签订了购买优质农产品合作协议,意向金额5643.4万元。其中,西安地区高校现场签约3679万元。该活动着力挖掘了全省高校消费潜力,为贫困县区优质农副产品扩大了销售出路,带动产业壮大。

  在政府顶层设计的推动影响下,各高校是“各显神通”地拓宽帮扶的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

  西北大学凝聚起校友、贫困县政府等各方力量,先后举办了“特色美食节暨平利县富硒农副产品进校园”等活动,逐步建立起“节日集中展销+专柜日常营销+食堂档口直供+无人超市促销+网上平台营销+教工福利采购”的平利县农副产品拓销渠道。迄今,线下销售达68万,线上销售达45万。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表示,学校将按照深度贫困县‘一县一品’、电商‘一季一品’的形式,持续开展此项活动。”

  “我们在帮扶略阳县的过程中认识到,略阳县拥有杜仲、乌鸡等优质土特产资源,探索构建了特产帮销模式,来扩需求、促供给。”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琪表示,“这种模式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是项目可复制性较强,有推广前景。陕西高校分布较广,高校可以借各自平台,互相帮销,形成销售网络,可将陕西省贫困地区农特产品推向全省、全国。二是利于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化养殖、种植。规模化后可以吸纳当地、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到企业就业,让贫困户实现稳定收入;可快速提高养殖、种植量;可进行标准化生产,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进行防疫;可有效进行统一管理,降低成本;可统一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扶贫终是为了拉着贫困群众一起奔小康,陕西高校探索出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圆其致富梦。如陕科大探索形成了“合作社+理事会+农户+学校”的合作社经营模式,将贫困户像编辫子一样组织到产业链中。长安大学采取“高校+政府+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规划建设标准化猕猴桃基地800亩,基地建成后预计年收入500万元,可带动160户贫困户612人通过土地流转、生产种植等方式脱贫致富。

  在采访中,高校有关负责人普遍表示,脱贫攻坚战中已与贫困地区结下了深厚友谊,即使贫困地区脱贫了,这种友谊不会断,会持续助力双方发展。




责任编辑:祁涛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