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校园风采 >

40年前高考成了大学生 40年后他写的文章成了高考题

日期:2018-06-20 14:00:40        来源:新民网    浏览量:

\

 
  图说: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学校供图

  【新民网·最新报道】“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这是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题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了解到,这段文章材料摘自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杨国荣的一篇文章--2013年5月8日刊于《中华读书报》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而今年又恰巧是他作为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入学的40周年。

  “最初由学生间接告知,当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只是对学术文章的相关内容作为高考试题略感意外。”在杨国荣教授看来,“因为一般在学术界之外,对学术文章都有点敬而远之。当然,学术书写,本身也有合乎规范、文字流畅而雅致的问题,中国学术传统较早就肯定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我个人在学术写作中对文字也比较留意,此次语文高考将我的文本选入试题,或许也从一个方面表明了这一点。”

  40年前,恢复高考后成了首批大学生入学,40年后,自己的文章进入高考试题,杨国荣教授感慨说:“事实上,‘作者’可以有不同意义:回答试卷广义也是一种‘作者’的工作,只是这种‘作者’与文学创作、学术论述的从事者属不同意义上的‘作者’。引申而言,人的一生都有所‘作’,就此而言,人都是不同意义上的‘作者’。”

  1977年冬天,杨国荣教授参加高考,考入华东师大,1978年春天,正式就读政教系1977级4班,后来又师从著名哲学家冯契攻读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将近半个世纪驻留在丽娃河和樱桃河畔的学术人生,从表面看仿佛是数十年如一日波澜不惊,就如哲学家康德一生从未远离他所居住的小镇一样,但从学术研究视野来看,杨国荣教授不断地打开新的研究天地,自觉地在古今中西的不同学术脉络中沉潜往返,寻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学术路径,也做出了学界瞩目的学术贡献。

  他在2016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大会上当选院士(中国第二位入选IIP院士),就是其学术影响跨出国界的证明。就师者而言,杨国荣可谓最佳地诠释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师范”二字,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在教学和培养学生上不遗余力。就知识人身份而言,杨国荣谨守一个专业学者的边界与分寸,在儒学大热的当代中国作为一个资深的儒学研究者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对历史的观察与现实的体验融化到学术的思考和写作之中。

  40年前,“个性使然”,凭着“个人兴趣”,杨国荣教授选择了日后的专业。“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无法以统一的模式去要求,他人的经验也难以完全复制。不过,始终站在现实的大地,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在作出选择时,既面对时代需要,又合乎各自的个性,锲而不舍地走自己的路,在以上方面, 个人的发展可能有共通之处。”杨国荣教授表示。(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李若楠 通讯员 田波澜)


实习编辑:祁涛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