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新西部》杂志社副社长宋海龙
很多人叫他“老宋”
因为他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很多人叫他“宋哥”
因为他是一个可靠的人。
也有人叫他“宋总”
因为他是媒体界一个了不起的人。
电话里,宋总说能否给他设计一个微博头像“记者宋海龙”,我一口答应了!说实在的,给媒体圈里很多人都设计过头像,要给宋总设计一个适合他的,还真要好好思量,不可轻率。
和宋总的结识是在微博上,起初也只是互相评论、点赞或者偶尔转发互动。对他的认识也仅停留于别人口中的“老宋”,那时,他在《新西部》杂志社担任副社长一职。
▲宋海龙接受媒体采访
对于互联网,老宋算是上手得晚了,但是在圈内他比寻常人可要勤奋得多。记得曾在他麾下的一名同事说起:“刚碰微博那会,宋哥在办公室买了几箱方便面,除了电脑还是电脑,微博一条接着一条,门都不出!”
截至目前,“记者宋海龙”的微博粉丝高达75万,自2014年7月底注册起,共发布了六万八千余条。三年多时间,平均每日的发布量达50条左右,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宋海龙和吴武刚等媒体人给基层小学捐图书
第一次见面,我们聊得很投入,特别是在新媒体应用方面他显得尤为关切。他很勤奋,也很谦虚,平日里滔滔不绝的他,餐桌上变得十分冷静。镜架下目不转睛的聆听,时而在默默地记录,眼前的这位大哥可不止之前了解的那么多,其实还有更有魅力和魄力的一面。
他说:“咱不会,咱就得多学习,多请教,多发多练,毕竟熟能生巧嘛!”说着即拿起酒杯向我走来。其实,这个圈内不乏有妄自尊大、倚老卖老的“老新闻”,也有初生牛犊、天不怕地不怕的“新青年”,真正能狠下苦工、自我充电的人,已经很少了。而宋海龙,就是这样,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勇往直前。
面对新闻抱负、社会公正、待遇收入等等矛盾和问题,很多媒体人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万变不离其宗,咱还是想在咱的这块‘阵地’上,做出一翻事情来”,老宋的眼神里有一种让人无法琢磨的执着。
▲宋海龙
之后,我们的交集便多了起来。除了平日里常来常往的电话和微信外,还有一年至少两三次的聚餐。一次玩笑中宋总得知我喜好吃羊肉,三天后那个下午,天空还飘着雨,宋总驾车送来一箱陕北正宗羊肉。有时候感动来得太突然,感谢的话竟不知该如何表达,想来想去再没有多说,彼此留在心里。对待朋友,他一点儿也不“含糊”。
2015年的一天,“西安商网”突然上线,旨在打造一家城市生活主流新媒体。我喜出望外,老宋的“产品”终于推出来了,宋总终于迈出了新的步伐。“凌乱”的自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区域网络平台品牌化发展势在必行。可见,老宋并不“老”,这才刚刚开始。
▲宋海龙做客西安交通旅游广播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真诚服务大众百姓,积极担当网媒的社会责任……”《西安商网》释放出了办网的精神和主旨,向社会公开了平台的文化和价值。回想曾经抱着方便面爬网的那面“生手”,我不得不承认:宋海龙,更是一个有思想、敢闯敢干的人。
这样的人,他的微博头像究竟该如何设计?既要符合他的气质,又要能体现出他的性格。
▲微博头像设计:记者宋海龙
纯色背景,钢笔头下的“记者宋海龙”,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越外的格调,严肃、庄重是才我的本意。当然,这其实也是我眼中的宋海龙,宋哥、宋总。
如果要采访于他,或要长篇大论历数他的风采才行。
今天,就让我们当作茶余饭后的“闲谝”。笔末,顺祝宋总的《西安商网》越办越好,宋总的事业越来越辉煌!
(本文作者:刘雷刚,《城市经济导报》深度新闻部主任、《视点陕西》创始人,陕西龙城书院副院长、西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韩城市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刘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