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藏乡孩子的“好妈妈”

日期:2018-07-30 17:19:3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秀麻乡斗后索寄宿制小学,距离同德县城22公里,是同德县海拔最高、离县城最远的一所小学,也是全乡唯一一所学校。平均海拔3600多米,22公里的颠簸沙石路,夏天暴风加冰雹漫天卷地,冬季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大雪封山,两年前才通电……但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封闭、落后的地方,刘秀青却在这所学校一干就是23年。23个寒来暑往,23载风霜磨砺,她收获了藏乡牧民与学生无限的尊敬和爱戴。

  1994年7月,刘秀青从青海省海南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斗后索寄宿制小学。从县城到学校的22公里沙石路是她必须闯的第一道关。她在县城苦苦找了11天的车,最后终于搭上一台手扶拖拉机,走了近一天的路程才到了学校。

  从手扶拖拉机上爬下来,刘秀青被眼前景象震惊了——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围墙全塌了,两三排平瓦房的教室,很小的窗户,而且没有一块玻璃是完整的,学校没有通电。脸膛黝黑的8名男教师守着全校60余名学生,她成为了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教师。

  刘秀青的到来,改变了学校青一色男教师的面貌,也慢慢改变了学校整体形象。

  斗后索寄宿制小学所处的地方是牧民们的“夏窝子”。每年一到冬天,牧民们纷纷搬到几十里开外的“冬窝子”居住生活,孩子们不得不整个学期都留在学校,最远的牧民帐篷离学校有50多公里,孩子们难得回家一次。

  看着学校男教师们既当任课教师又当后勤人员,刘秀青在承担汉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了学校“保育员”的工作。从孩子们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她每天起早贪黑,连轴转到晚上十点多才能休息。寒冷的冬天,教室里必须要生炉子,没有铁炉子,她就想办法用泥巴做成土炉子;没有煤,她每天放学后带着学生去山上拾柴、捡牛粪。年纪小的学生经常会尿床,清洗被褥的事情又落到了她这唯一的女教师身上;学生的衣服破了,她就一针一线地缝上;学生的头发脏了,她就为他们洗头发,烫洗内衣;冬天看着孩子们的小手被冻得发紫,她就给孩子们买棉衣、棉鞋、手套、袜子。

  这样的朝夕相处,这样的倾力付出,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和刘秀青很亲,而这些,家长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刘秀青,这个曾经被称为“汉婆”的老师,成了秀麻乡斗后索寄宿制小学学生及当地群众心里亲切的“妈妈老师”“阿妈小刘”。

  在学校,刘秀青还有一份特殊的工作——“校医”。学校没有校医,细心、善良的刘秀青又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了这个沉重的担子。斗后索村自然环境差,有时6月份还在下雪,学生感冒的特别多。此外,十几个孩子甚至几十个孩子挤住在一间屋子里,狭小的空间,通风不畅,一个孩子感冒往往会传染许多学生,刘秀青必须承担起照顾学生吃药、打针的责任。

  由于“身兼数职”,刘秀青任教20多年里,除了母亲病重的时候请过10多天的假外,其他时间全部在岗,从没有缺勤、请假过,甚至她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学校里生产的。

  刘秀青给学校带去的,除了各项悉心的服务,还有响当当的教学成绩。讲课时她尽量深入浅出、因材施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所有学生尽量听得懂,每次都是汉语一遍、藏语一遍。多少年来,她所任教的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校在校生数由当初的60余名增加到现在的400余名,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大大提高。2016年,刘秀青荣获青海省乡村教育工作满二十年贡献奖。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28日第4版 版名:新闻·综合

实习编辑:祁涛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