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经千年历史长河,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宝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璀璨的人文景观以及秀丽的自然风光。现今,她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辖3区9县、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6万人。
在全社会聚力脱贫攻坚工作中,宝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万户32.9万人;2016年3.8万户14.5万人实现自主脱贫、27个贫困村退出;2017年1.7万户6.67万人脱贫、149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6.49%。
今年以来,宝鸡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市之力,攻坚克难,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全市共实现23145户75983名贫困人口脱贫、355个贫困村退出,5个贫困县有望全部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2%。
培育产业带动就业 夯实巩固脱贫基础
坚持把开发式扶贫作为脱贫基本路径,把产业就业作为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治本之策,做强产业扶贫,做实就业扶贫。
在产业扶贫方面,以“产业园区覆盖到村、增收门路落实到户”为目标,找准用好产业扶贫这把“金钥匙”,实施到村产业项目1065个,建设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104个。依托深度贫困村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在10个深度贫困村实施到村产业项目37个,带动640户贫困户种植经济作物1.17万亩、709户贫困户发展养殖5095头(箱、只),建设光伏发电771户;落实生态补助资金19.8万元,聘用护林员55人,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101人。以这两年快速发展的凤翔县为例,全县实施“3563”产业扶贫新模式,打造“北中南”三大产业经济带、确定“5+N”产业发展方向、建立“6+”利益联结机制及实施“引扶托”三重保障,目前全县贫困户产业就业覆盖率达到了95.5%,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宝鸡市召开,市上介绍了工作经验。
在促进就业方面,坚持“就业围着脱贫转、岗位跟着群众走”,打出“输出转移就业、基地吸纳就业、专岗对接就业、扶能促进就业”组合拳,突出加大中长期技能培训力度,实现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目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公益专岗累计安置贫困劳动力1922人,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7719人。在实践中,渭滨区全方位服务做到人岗精准对接;岐山县倾力打造培训“1+N”模式,聚力助推就业扶贫工作……在宝鸡,像这些县、区发挥特色做好脱贫工作的单位不胜枚举,他们坚持用创新服务为贫困群众输入脱贫血液,帮助他们早日走上致富之路。截至目前,宝鸡全市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5801人、自主创业470人、技能培训11863人,新增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264人,托底安置贫困劳动力7672人。
对标“两对两补” 打响“百日会战”
全省开展“两对两补”工作以来,宝鸡市委、市政府提出以作风攻坚为主线,集中开展脱贫攻坚“百日会战”,以“白刃战”的精神,打好“六场硬仗”:一线攻坚硬仗,坚持工作重心下移、一线指导,市级专项工作组每半月召开一次会议,牵头部门深入基层督查指导每月不少于两次。整改硬仗,紧盯“两房”、收入、政策落实等关键性难点问题不放过,扎实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确保整改成效。脱贫退出硬仗,聚焦年度任务、政策落实等工作,做好“两对两补”,做实户脱贫、做强村退出、做硬县摘帽。正风肃纪硬仗,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培养和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持续选派培养后备干部到村任职参与脱贫攻坚,对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在提拔使用、职级晋升时优先考虑。督查落实硬仗,调整充实市脱贫攻坚督查考核工作组,设立督查专员,专职从事脱贫攻坚督查工作。精神扶贫硬仗,由市级领导任组长,成立脱贫攻坚宣传工作组,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宣传报道、典型推介、扶志扶智等工作。
落实“1+7”管理办法 明晰设施管护职责
制定出台《宝鸡市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及农村通村公路、小型水利、公厕、幸福院等“1+7”管理意见和办法,县镇村三级成立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先后将14363公里通村公路、1846个村卫生室、1112个农村幸福院以及1159个行政村的水利设施、体育文化设施和公厕管理权限明晰到村,摸清了管护家底,建立了管护台账,有效解决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增加了贫困群众就业岗位,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助力脱贫退出质量和水平。目前,宝鸡市新投入管护资金4687万元,开发岗位9692名,选聘贫困人口6295名,各类管护制度全部到村挂牌上墙,各项政策举措全面落地见效,此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加强项目资金监管 确保资金阳光运行
为确保扶贫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制定出台《宝鸡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规范县区用活用好扶贫专项资金,解决资金趴窝、挪窝等问题。围绕脱贫攻坚滚动规划和年度脱贫目标任务,落实村级申报、乡镇初审、主管部门审核、领导小组审定的工作程序,强化“三公示一公告”,对2018至2020年入库项目进行再审核、再完善,确定三年入库项目5961个,投入资金40.7亿元。制定《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实施细则》,探索开展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4331”管理模式,把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延伸至扶贫领域所有项目资金,明确市县镇村四级职责,严把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三个关口,实现对资金项目的全方位、全口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透明度。实行扶贫资金监督统计月报制度,切实加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兑付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截至11月底,全市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5842万元,5个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12.11亿元。全国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培训会暨全省资金监管政策培训会在宝鸡召开,千阳县以项目超市为载体的项目库建设工作受到国务院扶贫办领导肯定。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形成扶贫强大合力
市县两级均成立整合“四支队伍”工作办公室,564名第一书记、2844名驻村工作队员、1464名镇街包村干部、3653名村“两委”干部参与脱贫攻坚。以村为单位,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由第一书记兼任队长,对“四支队伍”统一调度、协调管理,推行积分制管理和“六个一线”工作法,让扶贫干部在一线发力,脱贫攻坚政策在一线落实。目前,“四支队伍”共协调引进帮扶资金1.85亿元,在全国交流了驻村帮扶工作经验;开展苏陕扶贫协作交流对接15批次,签订协作项目25个,落实帮扶资金8650万元;落实“3+X”帮扶,8家央企和省属国企合力团实施扶贫项目10个,完成投资2.54亿元;15所高校与结对帮扶的12个县区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12个,举办实用技术培训21期4482人次,捐款、捐物133万元;省市6个三级医院对口帮扶13个县区23个县级医院和43个镇卫生院,累计派驻帮扶人员61人;广泛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脱贫攻坚,受益人口12.23万人。
强化扶志扶智扶德 为脱贫攻坚添动力
在实际工作中,宝鸡市坚持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扶志六法”为抓手,大力推广“支部+X+贫困户”模式,突出“扶志、扶智、扶德”,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众所周知,化解贫困老人脱贫难题,使此类特殊困难群体同所有人一道迈入小康,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为此,宝鸡市精准施策、创新思路。其中,宝鸡市渭滨区通过推行“五三三”工作模式,有效化解贫困老人脱贫难题,让他们真正回归家庭、感受家的温暖,实现了贫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爱”的目标,有效提升了脱贫质量,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宝鸡市利用扶贫大讲坛、讲习所、农民夜校等宣传扶贫政策,宣讲脱贫故事,先后编排推出秦腔现代剧《狗剩脱贫》《村官郭秀明》,小品《扶贫风波》等一批具有教育引导和启发激励作用的文艺作品,讲好脱贫故事,受助贫困群众3万余人;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好人推荐”“道德模范”“百名孝子”评选等活动,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在全市行政村全面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节俭办事、文明丧葬的新风正气,遏制了400多起铺张浪费事件,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自主脱贫意识,唤起了脱贫斗志和决心。市县还大张旗鼓地树立表彰了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扶风县脱贫户王喜玲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应邀在北京参加颁奖晚会和首场报告,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市上下形成了脱贫攻坚的良好导向。
为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近日,宝鸡市还抢抓冬季有利时机,抓早动快,开展了脱贫攻坚质量专项提升行动,出台《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的通知》,下发产业培育提升、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扶志扶智等工作实施方案,突出关键举措,夯实脱贫基础,精准指导落实,全力确保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