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书与架上书 - 家庭教育大家谈 - 新西部教育网

胸中书与架上书

日期:2018-11-20 15:09:05        来源:安康新闻网    浏览量:

  古人说某个人有学问,就夸他“学富五车”。

  其实这是东周末年春秋战国时代的事情。那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产生了许多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军事家和大哲学家,他们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故乡和源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列子、韩非子、鬼谷子、孙子……那一个人都是我们的导师,那一个个人都是“学富五车”。

  不过,那五车书并非纸质书,更非当今新版电子书,而是“册”状的竹简。车也是牛拉的两轮车。及至到了西汉,司马迁著述《史记》,50多万字的一部书,竹简码到了两人高,一辆两辆牛车也拉不完。所以,“学富五车”的五车书,若是印成纸质书,大概只能装上一背篼。而今的一个小学生读到的书,换成竹简,恐怕十牛车也装不下。

  那么,为何拥有五辆牛车竹简知识的人可以成为大知识分子,而今拥有成千上万部书的一些人,却成不了大器?

  问题出在读书的用功程度上。

  我们都在读书,都在受教育,都有同等的机会同等的时间,同样可能成为天才同样可能有所成就有所建树,可是有的人为什么总是没有努力的方向,成了庸人一个?

  和古人相比,古人读到的书,都在胸中,而今人见到的书,绝大多数都在书架上。

  读到的经典不予记诵,是一种飘浮,是书海之上的泡沫;读到的书不予思辨,是一种文化旅游,是书海之中的泡澡;思辨之后没有思维结晶,是一种文化观赏,是书海之下的潜游。

  唯有下潜之后,再次浮出,几次下潜几次浮出,方可称作对经典和学科知识的融通,并有其发展与创新。

  一生之中,哪怕有一点小小的长进,有专攻的术业和特长,也是“胸中有书”,书架上的书不致成为面子货。

  我们知道,古典文学、古典文献中的文字,无一不是文言文。古人在竹简上为文著述,用刀用笔,笔体又是篆隶(先秦全为篆书),每一字都耗时费力,那里容你以浮词赘语充斥其中?所以,先秦文字更其古奥,而书籍更是极为珍贵。即使后来发明了纸和印刷术,一部书的出版,也极为不易,极其昂贵。否则,岳飞的母亲教岳飞识字,不会在沙地上书划;号为“书画三绝”的唐人郑虔,也不会在柿树叶上练字练画。

  寻常古人能读上书,那是天大的幸运,而所读到的书,必以记诵使之成为“胸中书”。

  相应,古人著述异常严苛,等闲人的文字,无人理会。粗制滥造,更让人嗤之以鼻。那时没有书号费,出书却难似登天,而今要缴书号费,出书却似探囊取物。书籍选择机会极少的时候,人们拿书当宝贝,得一书便详读细解。

  书籍琳琅满目时,书则在书架上睡大觉,成了一种文化装饰,即令有点读书爱好,许多人也只是偶尔翻翻。

  据考,古人读书,是有韵有调的“吟唱”形式,私塾先生检查学生学业,先从吟唱背诵开始,再以毛笔默写结束。今人读书,早已没了“读”字,只以“看”字当头。所以,以前的“读书写字”,也变成了现在的“看书打字”。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将前人的学习习惯彻底颠覆。而纸质书更其成了“架上书”。

  网络信息,让许多人丢弃了“胸中书”,智能学习机器人如“小帅”“何尔法蛋”的出现,让我们的后代从小学开始,便坠入到互联网的洪流之中,那“架上书”更其懒得光顾。从学校到职场,影响读书的因素,更比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还多,即使偶尔看书,也极具功利性——比如创意策划、职称晋升、业绩考查、案卷调查等诸如此类的现实需求。

  很多人书房里有满架的精装书,却胸无点墨,识得饼子、万子、条子、红中、发财、白板,却不知四书五经叫什么。说到唐诗宋词,也只知晓“床前明月光”……,至于三角、几何,质子、中子什么的,只以“与时俱进”相对。

  许多人,脑子成了心灵鸡汤的跑马场,却还自以为是半个哲学家。看微信,24小时还嫌不够,打游戏,才是胸中有“书”。吃饭靠外卖,家务活一毛不拔;说起话来“有声有色”,满嘴都是“别人嚼过的馍”。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

  有的家长,就是不买智能学习机器人的账,“小帅”不认其就“帅”,它只“帅”了制造者的钱袋子,却坑害孩子没了“胸中书”,成了记忆“遗忘症”的白痴。

  有的学生家长,就是要将“架上书”请下来,与孩子齐研共读,变成自己与孩子共有的“胸中书”,不让“阿尔法蛋”参与干扰,走到任何地方,都可以自豪地亮出“胸中书”。

  话又重新回到“智能学习机器人”。就如“小帅”中的广告例证,所谓“高兴”的反义词只列举了三组:“悲伤、伤心、难过”。而稍稍有点语文知识的人就清楚,词性有反义、近义之别,“高兴”的反义词以“悲”相组的就有“悲切、悲伤、悲凉、悲痛、悲哀、悲愤、悲怆、悲凄、悲恸”等。再如数、理、化诸科的解题,“小帅”只有答案,而所有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应该做到的,是对解题过程中所用知识(公式、定理、定义、公理等)的掌握,以及对涉及知识性质的运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以破损性残废型知识,抢占“先入为主”的记忆通道,究竟符不符合教学规律,只要不是糊弄人,都应该有准确的判断。

  我不知道国外是否有类似培养学生惰性思维的“智能机器”,把学生本该有的“胸中书”,弄成这般的“机器书”,究竟是培养人才的“神器”,还是弱化学生智力发展的“枪手”?请识者予以掂量。

  最后再说一点感慨。

  如果热爱中华诗词的你有“胸中书”,自会记得2018年央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里面有一个小人物雷海为,一个快递小哥,却成了本赛季的总冠军,震惊了主持人董卿以及评委康震、蒙曼,震惊了诗词精英百人团,也震惊了全体华人。

  其实也不必震惊。只要了解雷海为下的那种苦功力,那份“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就会明白,从古到今所有读书人长知识的道理:只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将“架上书”变成“胸中书”,你就将会是一个有学问、了不起的人。

  李茂询

责任编辑:祁涛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