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三喜
既无法阻止家长给孩子报天价培训班,又无法短时间内缓解家长、学生的升学焦虑,面对各类天价冲刺班,难道就真的只能袖手旁观吗?
距离2017中考只剩一个月,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少初三考生都报了名为“中考冲刺”的课外辅导班。普通级别的中考课外班费用要一万多元,而有些“一对一辅导”“中考冲刺班”课程的费用则超过十万元。还有的考生甚至已完全脱离了学校的复习节奏,投入到课外培训机构的封闭式学习中。
临时搞突击的做法是一种投机行为,违背教育规律。虽然道理大家都懂,但正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各类中考冲刺班即便不能够发挥奇效,至少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和考生的升学焦虑。更何况,考前进行有针对性的突击训练,有时或许还真能起到一定效果。虽然学费高达数万元,在一些家长眼中也是值得的。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更高的分数,上更好的高中,但优质学校有限,客观上必然存在矛盾。有人呼吁家长理性对待中考,理性看待各类“冲刺班”的实际效果,在我看来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如果一个班80%的学生都去报了冲刺班、辅导班,有多少家长还能保持淡定?
家长的选择可以理解,要纾解这种焦虑,不能仅靠劝家长保持理性,更在于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丰富优质高中供给。不过,推进优质均衡、丰富优质高中供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争夺,似乎是无止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十年来,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升学竞争激烈程度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强了。这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心理在发生作用,并不完全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既无法阻止家长给孩子报天价培训班,又无法短时间内缓解家长、学生的升学焦虑,面对各类天价冲刺班,难道就真的只能袖手旁观吗?其实不然,对这种看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你情我愿,真正该出手的是有关部门。最关键的便是搞清楚这些冲刺班、辅导班是否具备办学资质,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办学等行为。
市场上的冲刺班、辅导班并不一定都存在违法违规办学行为,但不可否认,培训市场鱼龙混杂,乱象频发。一些补习机构其实并不具备办学资质,未经教育主管部门许可,未经民政部门法人登记,有的打着教育咨询的旗号做着教育培训的生意;还有的补习机构聘请了一些在职教师,这与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课外补习活动的规定相悖;一些补习机构隐藏在居民楼内,不具备正规办学条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此外,在宣传中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虚假承诺等违规现象?而高达数万元的学费又是否经过了物价部门的备案?凡此种种,都需要相关部门保持关注、加强监管、加以规范。政府的责任,一是努力办好教育,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二是规范各类办学机构的市场行为,让其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
人生的考试不是只有一场,投机、冲刺或许能够帮你一次,但接下类的高考以及人生无处不在的考试呢?如果只是在所谓“特训”中掌握了一些做题技巧,提高了应试能力,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以及人生这场大考,又该如何应对?
(作者杨三喜,系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