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离校”今年起将常态化运行
针对有家长关于“弹性离校”能否长期坚持实施的担心,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从2017年开始,每年9月底前,市教育、财政、人社部门还将共同组织督察组,对各区实施“弹性离校”工作进行年度督察,督察结果将与市级奖补挂钩。各区小学“弹性离校”工作还将纳入全市民生幸福建设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对各区政府进行考核,保证此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教育民生工作持续稳定实施。“市委市政府对学校工作出色的要奖励,完成‘打折扣、不到位’的将追责。”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开学前,市教育局和各区教育局还将公布电话,方便市民咨询和监督“弹性离校”工作。
2013年的试点 为什么“流产”
其实,“弹性离校”对于南京学生和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因为早在2013年,南京市教育局就曾经出台《关于小学实行“弹性离校”办法的通知》,并于当年11月1日起,对按时离校确有困难学生全面实行“弹性离校”管理。但2013年的“弹性离校”政策,最终却以不了了之收场。
“当年的弹性离校,主要缺少的是具体政策的规定。孩子放学后留在学校该如何看管,孩子的安全问题谁来负责,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一位校长告诉记者,“当时没能坚持下去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相关的经费支持,老师要为孩子的安全负责,但老师的薪酬待遇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很难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老师响应的意愿也不会高啊。而且,政策里相应的解释也不够清楚,‘确有困难’的学生到底应该怎么认定?文件里说得含糊,学校执行起来就更困难了。”
“弹性离校”有待 在实践中“磨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弹性离校”政策的出炉,老师、家长和网友们对于“弹性离校”的态度呈现多元,真正执行时势必会有一段“磨合期”。
支持的家长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的看管,总比原本放学后送去“小饭桌”要强。但也有家长认为有隐忧,“托管的质量到底有多高呢?孩子还小,不知道能不能在学校里合理利用这段时间呐。”
“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一位小学校长表示,2017年的“弹性离校”政策和2013年相比多了经费支持,学校执行起来会相对方便些,但“弹性离校”并不等于完全将孩子交给学校,学校的责任不能无限放大。“有条件的家长,还是应该利用这段时间给孩子安排更加丰富的课外生活,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特长都是不错的选择。”
南京市全面实施小学“弹性离校”工作18问
1、为什么要全面实施小学“弹性离校”?
答:为解决部分小学生家长难以按时接孩子的问题,我市决定全面实施“弹性离校”工作,为其提供延时照顾服务,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这是我市在近年来主城区试点基础上的深化推进,这项工作已被列为2017年我市关于加强民生幸福建设,办好35件民生实事之一。
2、全市小学什么时候开始全面实施“弹性离校”?
答:自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市各区所有小学从每学期开学第二周起实行“弹性离校”。这项工作今后将逐步完善,形成常态机制。
3、全市所有小学都会实施“弹性离校”吗?
答:全市所有小学都要实施“弹性离校”,全市民办小学也同样实行“弹性离校”,相关工作要求与扶持政策和公办小学相同。
4、实施“弹性离校”期间,主要为学生提供什么服务?
答:“弹性离校”期间,主要为学生提供延时照顾服务,安排专人照管学生自行复习、作业、预习和课外阅读等。
5、学生在校托管期间,学校会组织集中教学或补课吗?
答:学校应严格遵守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规范,严禁借机组织开展学科性集中教学,严禁以补差提优等名义组织或变相组织集体补课。对“弹性离校”政策执行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的,将追究相关领导和负责人的责任。
6、“弹性离校”和学校平时开展的社团活动(兴趣班)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一回事。“弹性离校”主要是为按时离校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延时照顾服务。学校平时开展的社团活动(兴趣班)主要是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本校实际组织开展的各类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社团活动的管理仍按市教育局现行要求执行。
7、申请“弹性离校”的学生最迟可以几点离校?
答:冬季上学时间段(每年11月1日至下年度的3月31日)原则上为17点,非冬季上学时间段原则上为18点,具体时间由各区根据本区实际情况确定。如无特殊情况,学生家长应在托管结束时间前根据学校规定接孩子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