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师大讲堂 >

教师阅读的关键事件

日期:2016-07-05 08:43:04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熊纪涛

  每个教师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总会发现一些书目、报告和人物让自己转变或提升了对阅读的认识,从而让自己的阅读和成长走上了新台阶。其实,这些书目、报告和人物背后所附带的事件,通常就是教师阅读中的关键事件。那么,这些关键事件对教师的阅读究竟有什么价值呢?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和生成属于自己的教师阅读关键事件呢?这是很多一线教师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

  教师阅读关键事件的价值

  所谓关键事件,是指那些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关键性地位、能够对发展进程产生极大影响的事件。就教师阅读而言,教师通过一本书、一个人、一件事而走上热爱阅读的道路、提升阅读的层次,属于正向性的关键事件。反之,如果通过大量集中的阅读而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甚至因为阅读而走向了空谈浮躁状态之类的事件,则属于负向性的关键事件。无论是正向性关键事件还是负向性关键事件,都有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价值。因为成功可以让人提炼经验,失败可以让人汲取教训,在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相互观照中,总结和形成个人阅读的有效模式,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区和弯路。

  可以说,研究教师阅读关键事件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教师阅读关键事件的发生机制,减少负向性关键事件的发生,使得正向性关键事件成为教师阅读的主流特征和发展态势。教师阅读关键事件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为增强教师阅读的自我教育作用、提高教师阅读走向教育实践的转化率、提升教师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意义等。

  当我们认识到教师阅读中关键事件的价值后,我们又该如何认定和生成自己的关键事件呢?下面,我们从两位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中提取相应的阅读关键事件,以期能够观察并发现教师阅读关键事件的产生机制。

  寻找和生成自己的关键事件

  案例一:从李镇西的办公室到家里的书房,到处都摆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李镇西说,回想年轻的时候,他不是因为理论而是因为情感被苏霍姆林斯基所征服,并追随他走上了三尺讲台。1998年11月,李镇西应邀去北京参加“纪念苏霍姆林斯基八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那天,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被他的发言所感动,当场给他写了几段话:“听了您刚才充满激情和爱心的发言,我很感动。您是一位真正的教师!您把热情传播给您的事业,您把爱心传播给了学生……”(《李镇西:读出来的真性情》,作者:张贵勇,《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10日。)

  案例二:回首我的语文教改之路,发轫于读书、升华于读书。忆往昔,我带领弟子们读余秋雨、读余光中、读王小波、读周国平,掀开了语文教改的第一章;看今朝,我又把课外读书与课内教学挂钩,开创了“青春读书课”,使得语文课堂活水绵绵,生机无限。没有读书就没有我的“绿色语文”,是为“无悔”。(《读书,使语文课堂活水绵绵》,作者:赵谦翔,《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6日)

  研读两位特级教师的阅读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教师阅读有着不同的关键事件,但是关键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源,那就是持之以恒的阅读与实践。

  李镇西老师研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数十年如一日,并且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矢志不渝,被誉为中国苏霍姆里斯基式的好老师。这本身就是一个关键事件,只是这个关键事件的时程太长,长达几十年,以至于让人觉得这不像一个事件,反而觉得李镇西应邀参加“纪念苏霍姆林斯基八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样时间很短的事情和活动才算事件。仅从时间长短而判断是否属于关键事件,这实在是教师阅读中的一个误区。

  赵谦翔老师从《红楼梦》读起,为了让自己高中生的底子胜任重点高中的语文教学,如饥似渴地读了五年函授大学,拿到东北师大的本科文凭,向历代名家名作发起了诵读攻坚战。他硬背《古文观止》,死抠《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后来,他还带领学生啃下了很多自己从未翻过的书。赵老师先后迎来“扩展式语文教学”“绿色作文”“绿化语文”、调入清华附中等多次教育人生的飞跃,无不得益于教师阅读中的学生刺激、自我挑战等关键事件。

  根据名师典型案例,我们可以提炼教师阅读中正向性关键事件的某种产生机制: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通过坚定的意志践行阅读所得,而内化、提升自己的修养与技能。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可进行反向推理论证。问题一:读一本书,就想遇到一个教师阅读的关键事件,这样的概率会有多大?答曰:只有阅读时间长,阅读经验丰厚,产生的关键事件才会多。问题二:读一类书,起初希望读完,然而读了几页翻了几本就撂下了,想很快就遇到一个关键事件,可能性大吗?答曰:只有阅读意志坚强,规划自己的阅读,才有可能产生关键事件。问题三:读了很多年,也读了很多书,为什么照样不会说,也不会写,研究能力也没有上去?答曰:没有践行自己的阅读所得而内化、提升自己的修养与技能,缺失一个环节就想迎来教师阅读的关键事件,希望依然不大。

  事实上,上述机制得到了具体案例的支撑,请看陶继新老师所讲述的亲身经历。

  案例三:她只有23岁。她在走上教学岗位8个月的时候,便参加了青岛市的新教师比武大赛,而且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这在人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青岛市是教育高手云集的地方,初出茅庐的苏静,很难跟这些已经在教育教学这个场地上进行磨练的青年新秀相抗衡。但是苏静为什么能获得这样一个奖呢?我在采访她时也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苏静之所以一鸣惊人,缘自她的读和背,她背了多少文章,背了多少诗,这是个未知数。所以,我给她写的文章,标题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静与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苏静把学生分成“青云斋”和“兰若轩”两个男女诗社,进行为期8个月的背诗、赏诗、作诗方面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两分钟以内就能作诗一首。那节“比武”课上,苏静让学生进行诗词对垒演讲比赛。讲到中间的时候,苏静让在场的专家、评委给学生出了两个题目,限定他们两分钟作诗一首。结果收上来以后,全场的人都惊讶了,想不到学生会写出这么好的诗。原来还不知道作诗为何物的学生,8个月后居然能命题赋诗,所以苏静就成功了。

  苏静老师的案例,证实了热爱阅读、长期的阅读就是她不懈的追求。苏老师不仅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她教会学生,也将阅读所得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技能,而这恰恰为教师阅读中产生关键事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苏老师最终迎来了免试攻读朱永新教授研究生这样具有人生转折性的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的产生机制

  教师阅读关键事件的产生机制是否能够经得起管理学理论的观照呢?我们不妨按照美国学者福莱·诺格(Flanagan)和伯恩斯(Baras)在1954年对关键事件法的理论解释和操作规程,重新审视这一机制。就教师阅读而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记录平时阅读中的关键事件:一种是做得特别好的,一种是做得特别不好的。在预定的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之后,利用积累的记录,由主管者与被测评者(教师若没有加入阅读组织,主管者和被测评者则均为教师本人)讨论相关事件,为测评提供依据。记录的方法和特点是:第一,观察;第二,书面记录所做的事情;第三,有关工作成败的关键性的事实。其主要原则是,根据当事者的有关行为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来评定其结果。对每一事件的描述内容,包括: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特别有效或多余的行为;关键行为的后果;当事者能否支配或控制上述后果。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学家指出:调查的期限不宜过短;关键事件的数量应足以说明问题,事件数目不能太少;正反两方面的事件要兼顾,不得偏颇。

  从教师阅读关键事件的产生基础和实践效果来看,我们对诺格和伯恩斯所创立的关键事件法不能生硬移植,而应吸取其精髓,辩证理解和灵活运用。

  对于教师阅读时间较长的骨干教师来说,由于已经历过较多的正向性关键事件,应采取正向性关键事件优先的原则。这样可以使教师在关注、回顾和研究正向性关键事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教师阅读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且可以促使教师乘胜追击进行拓展延伸式的阅读,更重要的是启迪教师发现正向性关键事件产生的时间节点、外界条件和相关议题等运行规律。这符合效果律强化的原理,也应了“成功是成功之父”的说法。

  对于教师阅读时间较短的青年教师来说,应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既要关注、回顾和研究学生阅读和教师阅读经历中为数不多的正向性关键事件,发现正向性关键事件产生的时间节点、外界条件和相关议题等运行规律,也要诊断、分析和研究教师阅读中低效和无效行为的原因和背景,评估自己能否支配或控制这些后果,以期在以后的教师阅读中采取矫正措施,提高教师阅读的贡献值,从而避免教师阅读负向性关键事件的出现,而促进教师阅读正向性关键事件的产生。反复实践,对比总结,这也切合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和“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

  教师阅读中的关键事件,尤其是正向性的关键事件,往往能够起到推动教师阅读、提升教育水准、改变人生作用,具有里程碑式和标志性的意义,其价值不容忽视。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孙 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