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宽度单元教学体系”的跨学科智慧

日期:2016-10-27 16:04:1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宽泛地进行思考是人类自然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从多种信息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所谓的学术学科,再将信息整合,得出信息量丰富的结论。然而,科学定理中固有的简化主义限制了人类本能的宽度思维。现代科学甚至训练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避免使用宽度思维,从而使他们不自觉地进入美国学者柯布所说的“大裂缝”的学术生活中。

    怀特海在他的《活着的哲学家图书馆》中这样总结他毕生的思想:“我认为哲学思想的最终观点不应该建立在以某类科学为基础的精确陈述上。精确是虚像。”

    从“学科崇拜”走向“跨学科”

    作为澳大利亚的一所研究性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要在联邦制的局限以及以竞争为基础的“价值中立”学科研究现实中运转。而跨学科的“宽度单元教学体系”研究方式不仅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且很大程度上进入了人类学和艺术。

    参加“宽度单元教学体系”的人都有这样的观点:跨学科是对单一学科方法的补充;当学科交叉时,往往产生新的数据和新的交合点;跨学科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自然和现实的新视角。同时,跨学科也不是要力争全面掌握所有学科,它的真正目的是分享真实世界在不同学科中的表现。

    我们必须让下一代知道,对世界的认知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某一学科内部。某种意义上,我们要确保学生能够超越单一学科领域,用多元化的思维、视角和方法来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价值中立”的研究型大学,坚定地遵从学科的规范和范式教育,把学科当作知识的“守护者(看护人)”和知识合法进阶的唯一工具。在这种导向下,对合法化知识的进阶,变成了“学科崇拜”。

    “跨学科”研究的两种尝试

    为了填补“以整个人类研究为目的”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裂隙,并帮助学科建立多角度思维,很多研究型大学已经开始了学科交互的探索道路,但由于专注在学科内部专业化建设上而收效甚微。学科交互的具体做法是,在某一学科内就某一主题的单元学习植入另一学科的学术讲座,通常每一主题的单元学习持续一个学期12周。用一种超越单一学科的视角,将不同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内容放到一个主题单元下,有可能搅乱学生的思路并加大教学协调员的工作难度。就同一个主题,不同学科在特定学科方法下得出的结论,再混合到这个主题单元中,很容易让讲座教师变得无所适从,失去主心骨。所以这种学科交互的探索经常是各个学科都没能得到满意的诠释,学生也未必从中达到广角探索的目的。

    另外一种用广角思维探索世界意义的方法是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和教学。也就是,以多学科知识体系来完善某一研究项目,并以此将不同学科对同一主题的探讨拉到同一个模块下,再用多个模块串联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这样的方式通过激发学科间的批判性分析来实现学科交融,并解决现实问题。这种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功。

    但对学生而言,因为不同学科的专家从各自领域分别向他们呈现知识,他们很难分辨模块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科分离所能思考的问题仅仅是当下发生的问题,我们只能承认:“合成”进而在意识中从整体上进行辨别的能力,只有在高能级别的体验(higher occasions of experience)中才能保留。我们可以从直觉上去理解模块之间的链接,却很难将其整合来解释“一”中所固有的和谐,更不用说怎么去解释这种整合背后的寓意。不过,至少这种探索有进步,它将人们的专注力从单一学科知识体系的崇拜中拉出,投向可能对这个世界真正产生影响的大课题中。

    “宽度单元”的第三种尝试

    塔斯马尼亚大学采用了第三种办法。这个方法的起点不仅仅采用广角思维来研究广义世界,还要定格所谓的“复杂的挑战”。“复杂的挑战”是每个学生成长为成年人,进入社会所必须面对的。因而他们必须在学校里理解并锻造成为积极、有知识和能力并且愿意应对这种挑战的公民。不仅如此,带宽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合格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特质。这些特质包括较高的专业水准、文化公民素养和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等。

    只有当“复杂挑战”作为研究主题目标同学生想要探知的内容相一致时,其探究主题下的实质内容才能开始。按照这个思路,整个单元实践就不是凌驾于多学科之上的超学科教学,其设计是倒置的,也就是目标在先,内容在后。而一般的传统教学以呈现内容(知识)为主导。“宽度单元”中教学的内容不再是授课的主体,而是学生在完成单元训练,实际解决了复杂的挑战,达到特质培养目标后对所有经历的理解呈现。在这样的模型当中,学生不需要从某一特定学科切入,某一特定学科也不会主导设计单元模型。学科只是被带入,成为探索复杂挑战的工具,也成为呈现学习成果的方式。这样一来,在呈现最终学习成果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学科不再是一种单一的呈现,而是学科互补交织在问题解决和学生理解中。当然,这种方式需要一个多学科教员组成的教学团队,一起商讨如何设计整个单元。不仅如此,学校的学术委员会还要设立专门基金来保证“宽度单元”的实施和质量。

    我把这种“宽度单元”改革叫做自下而上的教学实践。在“宽度单元”中,学科不构成一种驾驭,而是真正融合在学生对问题的广度理解上,在这种情况下的学科才能真正在直觉上同我们生活的世界相连。有些项目已经启动并逐步得到完善,如理解南极洲以及全球森林的未来、世界人类的本地化、人权和全球正义、面对危机时的发展适应能力、战争等,目的是把学生带入“生活就是体验、体验就是学习”的状态。

    “宽度单元”遵循学生自主选择原则,旨在让大学生对世界有个初步的理解,继而成为他们步入特定学科并知道自己将要用学科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宽度单元”以对世界意义的关心和关注来实现跨学科思维,如果学生从中得到全面的有关世界的真正信息,那么他就能从自己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出发,用对世界的感受来进入专门学科的学习,再用所学来谋福世界。

    (作者:马克·R·迪本 著,黄毅 译。马克·R·迪本系美国克莱蒙大学过程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宽度单元教学体系”成员,黄毅系中国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费杨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