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开发“动商”,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

日期:2016-02-14 14:51:33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完整的教育必须做到德、智、体三位一体,而体育则是德育、智育的基础。

  前不久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在全国学生体质持续25年下降的严峻态势下,2014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却继续呈下降趋势。

  如何扭转这一困局?近日,笔者所在的南京理工大学举办了“首届亚太动商研究学术论坛”。论坛围绕如何开发大学生“动商”、培育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进行了热烈讨论,海内外260余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大学生“动商”亟待加强。

  何谓“动商”?“动商”概念由我校王宗平教授于2012年5月14日在《中国体育报》公开提出。王教授认为,“动商”是一个人的运动天赋和运动潜能,涵盖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命活动,与智商、情商等都是人的最基本素质。“动商”不仅是体育的追求,其内涵也较全面地体现了德育、智育、体育三者融合的新理念。“动商”的提出,是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等主导性政策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改变当前高校体育成效总体欠佳状况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开发大学生的“动商”,并将其融入德育、智育、体育教育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不降反升,男生1000米跑平均成绩为3分52秒,女生800米平均成绩为3分46秒,远远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

  以“动商”理念引领高校体育工作,培育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有益尝试。笔者以为,开发大学生的“动商”涉及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文化等诸多因素,应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通过摸索积累、循序渐进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施策发力、取得突破。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明确“动商”开发的基本取向。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动商”的开发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高校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聚焦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在引导学生传承和创新知识的同时,将开发大学生的“动商”、增强其身体素质作为办学育人的应有之义。加强条件保障,除校内体育场馆免费向学生开放以外,还应充分利用校内场地建立“动商”体验区,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环境和专业指导。精心策划活动,在举办运动会和开展常规体育项目基础上,探索将爬树、舞龙舞狮等传统类或生存类项目纳入校园体育范畴,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是以课程优化为核心,找准“动商”开发的关键环节。体育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但目前却趋于边缘化。开发大学生的“动商”,应抓牢体育课程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确保“动商”开发取得实效。如我校在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中把全校体育课由2年改为3年;所有年级每周的体育课都安排2000米以上的中长跑;每学期集中对全校进行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的长跑测试,至今已坚持8年。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对体育课和中长跑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比例逐年降低,“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已成为我校师生的共识。

  三是以特色项目为优势,彰显“动商”开发的品牌效应。“动商”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大胆创新,应通过培育特色项目来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以此形成品牌示范效应,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高校特色体育项目的培育应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坚持因地制宜,避免千校一面。如我校十多年来成功将太极拳、舞龙等传统项目引入校园体育课堂,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其中,舞龙队两次荣获“世界龙狮锦标赛”冠军,“舞动的中国龙”成为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

  四是以理论研究为牵引,夯实“动商”开发的学理基础。“动商”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理论创新,围绕其概念、内涵、运用等还需要做许多基础性、原创性的学理探究。作为高校,应努力为“动商”相关的理论研究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一方面,应整合校内相关学术资源,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持续进行。另一方面,应加大基础研究力度,从行为科学、体育科学角度逐步建立“动商”的测量、分析与评价体系。此外,还应汇聚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动商”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引领我国“动商”研究向高端发展。

  “动商”是个新概念、新事物,人们认识和接受“动商”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应将“动商”与智商、情商一并列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把追求“动商”内化为自身需求,从被动接受体育转为主动参加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从而彻底扭转当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尴尬局面。

  (中国教育报 作者 尹群 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孙 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